《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 岳升阳 著 北京出版社
【读书者说】
(相关资料图)
一直以来,永定河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这里所说的永定河,不仅仅指的是今天北京城西的永定河,也包括其故道。历史上永定河在北京小平原上来回摆动,流下多条古河道,对后来北京城的建设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北京城中轴线相关的主要是古高梁河,今天以北海、什刹海为代表的前后三海湖群,就是在古高梁河故道中形成的湖泊。今天仍在使用的多条人工河道,如筒子河、内外金水河等,有的早已淹没于地下。但它们曾经对中轴线选址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些淹没于地下的古河道便是《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讲述的重点。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是岳升阳先生新近出版的一本“轻学术”原创图书。它试图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北京中轴线文化,进而了解北京历史上的河湖水系与北京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点读者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岳升阳先生曾经在北京大学开设过多年的“北京历史地理”通识课程,关注都城发展史,承担过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北京地区的古河道有过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调查,积累了大量古河道的资料。这些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历,促成了本书的写作。
《中轴线与北京古河道》一书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选取多个作者曾经深入考察和研究过的地层剖面,包括元代海子(今什刹海)北岸、东岸、南岸,元代大内(今景山、故宫西部),元代大都南护城河,金口河故道,正阳门南古河道等位置,如讲故事一般,将如何发现地层,如何分析地层,如何判断为古河道,以及如何分析古河道对中轴线的影响,徐徐展开。
历史地理专业的特点,是擅长用图说话。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全书配有百余幅插图。其中,照片多是当年古河道考察时拍摄的地层及其中所含的文化遗物。手绘图则是复原诸多埋藏古河道的分布,体现古河道与北京城及中轴线的关系。
岳先生把去实地考察古河道看成是阅读“大地文献”,因为“大地承载了人类活动的信息,厚重的地层宛如一本大书,地层的沉积、堆积特征,以及地层中夹裹的文化遗物,记录了人们活动的历史”。在现代城市区域阅读大地文献的捷径是通过建筑工程,借助挖掘机来翻开大地地层,然后去观察、研究地层信息。所以大地文献的特点是只能阅读一次,一旦翻开就很难再第二次打开。正是因为这个特点,照相机成为岳先生工地考察的必备工具。这也是本书中大量珍贵照片的来源。不论是国家大剧院基坑下的砾石层,还是古高梁河流经北京城下的砂层,岳先生以一种学者的浪漫情怀,称赞它们仿佛如山水画般美丽。
本书中的手绘示意图,基本都是岳先生亲手所画。光有照相机是不够的,岳先生总会随身带一个笔记本。在工地考察时,会将现场看到的地层信息画下来,包括地层的位置、颜色、沉积相等,文化遗物的埋藏点,以及初步判断的古河道的流向等。最为典型的是书中在介绍对什刹海地铁站工地调查,发现元代万宁桥夯土层时所配的插图。既有示意夯土位置与周边地物关系的手绘图,又有所发现夯土层的照片,还有从夯土层中提炼出的地层序列示意图。三幅图完整地展示了夯土层传达的历史和地貌信息,使得文字的描述更加形象和易懂。
在与岳先生商量图片的取舍时,有几幅图的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我便询问岳先生是否有保留的必要。岳先生非常肯定地说当然要保留,“就是这简单的一根线,也是经过一定的研究才得出来的”。比如关于元大都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是否为同一条中轴线的问题,学者们各抒己见,意见无法统一。本书对这一问题也有回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补充新的“大地文献”证据,使推论更为合理。
因此,虽然从艺术性角度看,书中的插图不尽如人意,但是其资料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却是独一无二的。
“北京城的中轴线设计至今还有许多谜,众多假设也难有定论,我们还需拓宽研究思路,从多角度探索,使我们的认识接近历史的真实”“缩小我们在分析北京中轴线设计问题时的不确定性,以求对北京中轴线研究有所帮助”……很多争议性的问题,大多是因为传统历史文献记载不明或对其有不同解读。近代以来考古学的传入和发展,为学术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方法和材料。历史文献和大地文献相结合,互相佐证,研究结论才更站得住脚。
在关于中轴线的众多谜团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元大都中轴线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是否为同一条中轴线。有人认为元大都中轴线在旧鼓楼大街一线,或在今天故宫西部武英殿、断虹桥一线。本书从古河道研究角度,支持了“元大都宫殿中轴线与明代紫禁城中轴线是一致的,并没有因皇朝更迭而移位”的观点。
对于历史地理问题的研究,不仅要利用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结合历史地貌的影响。当用历史文献分析问题走进死胡同时,阅读“大地文献”有可能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侯仁之先生,坚持“学以治世”的治学思想。1999年岳先生在北京大学获得历史地理专业博士学位后,便留校任教,并担任侯仁之先生晚年的助手。他受到侯仁之先生治学理念的影响,将经世致用思想传承下来。在本书中,这种思想体现在利用研究成果,针对工程建设、文物保护等社会实际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侯仁之先生是较早对北京城古河道进行研究的学者。为了解决人民大会堂建设中遇到的古河道问题,他坚持实地调查,又将古河道研究与地质地震会战结合起来,从实际问题出发进行研究。
岳先生年轻时曾经在文物部门工作过,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之后,也与文物考古领域保持紧密联系,将考古和野外调查材料作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在古河道考察过程中,他常常借助于科技考古和地貌研究的手段对地层进行研究。在工地上发现出土文物时,他也会及时报告文物部门收回,他常常痛惜北京老城内一些小型工地没能及时开展考古勘探。为此,在本书中他也呼吁应该完善北京老城内城市考古的规定,让小于一万平方米但却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工地能够纳入考古程序中。(作者:魏晋茹,系文津出版社人文学术编辑室主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