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一辆电动自行车坐6个人”“载客两轮大军在车流中随意穿行”……据本报消息,南京钟山风景区暑假以来游客日增,大量游客因等不到接驳车,只好乘坐“黑的”。
出现这种现象不难理解。放眼各大景区,但凡出现“黑的”,基本上有一个共同原因:接驳运力不足。钟山风景区是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南京最具代表性的景区之一。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有限的接驳车辆和快速增长的乘车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非法加装座椅的黑的安全隐患极大,必须依法管理,坚决铲除。但后续景区运力如何保障,景区“最后一公里”如何畅通,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实,景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曾遇到。前些年,很多城市交通“大动脉”打通了,但是“毛细血管”还不顺畅,特别是一些自然风景区距离城市交通主干道较远,限制了游客的“到达率”,为解决这一问题,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景区接驳车等交通工具,“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缓解。今年以来,情况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旅游人数激长,各大景区旅游需求旺盛;二是城市交通拥堵指数上升,一些线路容纳不了再多的接驳车辆,新的景区“最后一公里”难题又出现了。
新问题需要有新的解决办法。在增加运力、加密班次、扩大范围的基础上,加强“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是新的思路。从硬件设施到线路设计、服务品质,都应该更精细、更科学、更智慧。比如,既有的接驳线路、车站、配套服务能否随人流变化及时调整,实现智慧化、动态化;又如,结合景区特点及景点设置,能否开行短途“袖珍公交”,实现景区与景区、景区与地铁的一站直达;再如,能否建立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租赁系统,优化取车、还车服务,让年轻游客有更多选择。这些管理手段成本不高,操作简单,再加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辅助,就会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畅通景区“最后一公里”,归根到底是要站在游客的角度,多些“相向而行”。充分整合资源、不断公共服务平,就能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当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希望城市和景区能够抓住机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补齐服务短板,让更多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魏晓敏)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