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述


(资料图片)

【人物名片】

徐述,1937年1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四川扬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9岁与四川扬琴结缘,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专攻男腔、老旦腔,唱腔醇厚丝丝入扣。她演绎的《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作品,是四川扬琴的一代经典。她一生为四川省曲艺界培养了多位优秀扬琴演员。2012年徐述获巴蜀文艺奖终生成就奖,2023年5月16日,徐述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5岁。

四川在线记者 李婷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 供图

5月23日,72岁的戏迷李春茂在成都大慈寺社区看完川剧,出门听到戏迷们聊起四川扬琴名家徐述不久前离世的消息,他惋惜不已:“我听她唱了10多年哟!以前她就在这唱,她声音好,我们爱听,演出完还很亲切地和我们打招呼。”互联网上还有“90后”观众留言:“徐老师是我最喜欢的四川扬琴艺术家,没有之一。”

5月16日,这位深受观众喜爱的四川扬琴老艺术家在成都因病去世。她虽然离开,但四川扬琴清脆悦耳的声音永远萦绕耳边。

开启四川扬琴“她”时代

四川扬琴又称“四川琴书”,流布于四川省汉族地区,因采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传统四川扬琴由五个演员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表演,行话谓之“五方人”。

百年以来,四川扬琴有“传男不传女”的行规。20世纪50年代初,扬琴大师李德才在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组织“说新唱新”专题节目,面向社会招收学生,不限男女——这引发四川扬琴大变革。徐述过关斩将被成功录取。徐述也因此成为建国以后的第一批女扬琴演员。

擅长女腔的李德才发现这个女徒弟的嗓子是中音、比较浑厚,就决定让徐述唱男腔。徐述也不管什么男腔女腔,反正学就是了。最终她在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四川竹琴等这些曲艺类别中,选择了“四川扬琴”。后来徐述表演成熟后,常在台上“反串”和师父搭档,在戏迷间留下“弟子作生师作旦”的佳话。

李德才开创的独特唱腔“仄腔”,被誉为“德派”唱腔艺术。徐述在继承“德派”的基础上,能演奏能演唱,能唱男腔也能唱女腔,唱打皆优,独具个人特色,并尽心尽职培养了不少如今活跃在曲艺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

先“德”后“才”,关爱后辈

著名评书艺术家李伯清是徐述的好友,面对徐述的离开,他沉吟片刻说:“比起缅怀和哭泣,纪念老一辈艺术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趁他们活着的时候好好从他们身上多学本领,徐述身上起码有近百个扬琴本子,她的离开代表的是一个时代的渐行渐远。”

成都蜀声琴社与徐述。

徐述把挚爱的事业当作生命,用一生去守护。

徐述生前常叮嘱徒弟:“要像师爷的名字一样,先‘德’后‘才’,学戏先学做人。”上世纪80年代起,受到各种流行文化、电视节目的冲击,四川扬琴等传统文化开始走下坡路,不少从事扬琴的艺术家也开始离开行业,造成了“断层”。2012年,有一群喜爱扬琴的票友找到徐述,想要成立“蜀声琴社”,彼时四川扬琴力量分散,徐述主动打破“门派之见”,集合起圈内的四川扬琴艺术家,在走马街戏剧场、大慈寺、悦来茶园演出,一演就是16年。

演出经费从哪里来?徐述到处奔走,但筹集到的资金只是杯水车薪。但她更不忍心看着四川扬琴就这样衰落下去。因此她常常义务演出,又自掏腰包,为演员购买服饰、乐器、支付劳务费。

后来,这个琴社为四川扬琴的传承也贡献了重要力量。原琴社虽已不再,但四川扬琴弦歌不断,经常演奏四川扬琴的大慈寺社区,如今成为了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的传承基地,得到了四川省艺术研究院支持。2012年,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90后”学生李伟,为了完成毕业论文的田野调查,接触到了四川扬琴,当时专门去徐述家里采访。现在,李伟已经是四川扬琴最年轻一批的传承人。

令李伟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住在东城根街的一个小套间里。徐述饶有趣味地给自己的房间取名叫“陋室”。那时徐述和爱人常常给徒弟做午饭吃。徐述专门挑刺少的鱼给徒弟红烧,还让徒弟在她家午休,方便下午直接上班。只要年轻人愿意学四川扬琴,她不亏待常常“管饭”,还主动为其争取“事业编制”等从业福利。“这样一位质朴的老艺术家,每次和我们聊天从来不抱怨,不说任何是非,只聊艺术和四川扬琴,真的太令人尊敬了。”李伯清感念着。

大胆创新,尊重观众

徐述性格开朗,胸襟广阔。在她的老相册里,照片里的她常常露出阳光的笑容,晚年拍照时还把双手放在脸庞比“耶”,时而俏皮时而优雅,看上去非常慈祥。

徐述(右二)与著名曲艺演员沈伐(右一)

与生活中一样,徐述在艺术上也大胆追求创新,兼容并包取其所长,从不给自己设限。跟随李德才从艺时,就常常“什么都学”,生、旦、净、末、丑,川剧、京剧、梆子戏,从老妈子到丫头子都在学。徐述曾说:“师父要求她做全褂子,学了不吃亏,外面演出和谁唱都能接住。”师父走到哪,徐述都学到哪“偷师学艺”,不管是谁的戏,她都愿意去听一听。

过去的四川扬琴演出时间很长,有时一个唱段20多个字,要唱将近两分钟,常常一整场大戏要3至6个小时,已经无法与快节奏的时代相适应。徐述把四川扬琴部分唱段中某些“专场”吟唱的部分,根据剧情进行凝缩,让演出时长减半。她也鼓励徒弟“站起来”做一些情景化的表演,不用拘泥于老艺人一直坐着演出。

“师父会认为,这一切‘创新’,都是以观众为基准进行变化,并不是异想天开。尊重观众就是最好的‘传统’。”徒弟吴瑕说道。

从艺60多年,徐述的《伯牙碎琴》《白帝托孤》《百里认妻》《拷红》等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不仅如此,为了留住祖辈的曲艺精华,也为了学生有谱可依,学习便捷,她还钻研简谱,并用简谱写曲谱,至今已完成20多首。教育家陶亮生曾赋诗“德派扬琴一灯传,徐述微音播两川。”

在徐述心底,她最喜欢的是《活捉三郎》的一段唱词。她常常在人前唱,人前提,也把它写在扇面送给徒弟:“秋老山空万木凋,一程行过一程遥,荒郊犹记来时路,流水依然过小桥,残月半勾寒雁过,疏星几点白云飘。”署名,陋室人徐。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