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4.5%,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开局良好。

不过,各个数据间,似有“矛盾”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几天前,国家统计局公布3月CPI数据,价格数据增长走低,联系到今年以来物价涨幅持续走低,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经济进入通货紧缩。

18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又呈现出另一面。比如,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都展现了消费重现活力、企业预期总体改善。

数据之间为什么看似“打架”?就此,记者采访了多位金融机构人士和高校专家。

局部不均衡

“国际通常认为,通货紧缩是指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同时伴随着货币供应减少和经济衰退。”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楼铁萍认为,这和目前的情况并不一致。

一方面,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减少,反而是持续增加——

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4.53万亿元,同比多增2.47万亿元。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

另一方面,同比增长4.5%的全国GDP数据也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复苏局面稳中向好,不能指向通缩。

但物价水平的相关数据确实在低位徘徊。

CPI,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也是衡量社会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3月,全国CPI同比上涨0.7%,一季度同比增长1.3%,处于2%以下的低位。

财通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关注到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影响后的核心CPI数据,3月该数据增速上行,同比上升0.1个百分点、环比由负值转平。

“从历史经验来看,当核心CPI增速接近甚至超过CPI增速时,并不意味着经济处于通缩环境,而往往是通胀存在典型的结构分化问题。”他说,像服务价格的表现远好于消费品价格,但由于CPI权重结构中服务项占比不高,因而整体物价增速有所下移。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讲的通缩,目前是经济复苏中局部不均衡的现象。”楼铁萍也认为,“其中既有供给侧和结构性原因,也要看到需求有待提升。”

从供给侧看,部分商品供过于求,抑制了物价上涨。比如汽车库存积压,到今年开启降价“内卷”;随着天气转暖,蔬菜产量增长;当前“猪周期”生猪存栏量较高,而猪肉在CPI权重中占比较高,平抑了上涨趋势等。

从需求端看,消费仍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当下,就业形势还在疫情后的恢复阶段,居民收入预期有待提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表正在修复中,对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更为谨慎。传导至生产端,企业投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抑制。

我们可以看到,3月消费总数据涨幅明显,全国社零总额同比增长10.6%,其中餐饮收入增长强劲,达到26.3%,反映出以餐饮为代表的全社会消费能力快速上升,但3月CPI仍在低位徘徊,就是因为居民压缩了非刚需品的消费。

宁波大学商学院教授刘起贵解释,社零总额代表着社会零售商品的购买力,反映的是单价与销售量的乘数总额。比如食品是刚需品,价格大幅上升时销售量变化不会很大,因此会极大推高社零总额;同时居民压缩其他消费,促使非刚需品价格和零售量纷纷下跌。价与量的变化幅度和CPI各项权重不同,因此两个数据出现两极变化。

“当前我国处于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初阶段,还需要一个过程。”楼铁萍说,其中供给过剩和内需不足的问题,还得靠稳就业、强信心来逐步扭转。

钱都去哪了

一系列数据中,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货币供应量充足,为何没有传导到物价,形成较高的通胀数据?钱都去哪了?

如前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M2,它指的是所有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可以反映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胀的压力状态。

疫情三年来,我国均以强信贷政策为主,今年3月末,M2达到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创世界历史新高。与此相对,去除居民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等存款部分,3月末全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

M2和M1的“剪刀差”达到7.6%,比2月的7.1%增长0.5个百分点。这体现出存款高增,货币投放没有完全转化到实体经济的生产消费当中。

它们都流向了哪里?有专家认为,银行中长期贷款很多进入了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以及用在对到期地方债的置换。“M2流通速度和乘数效应还不太明显,大量货币沉淀在房地产市场、基础设施等领域,尚没有充分全流通。”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说。

这在一季度数据中有所反映。

生产方面,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282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8%,而民间投资仅增长0.6%,体现出民企对盈利的预期不足。

消费方面,一季度居民存款增加9.9万亿元,相当于2021年全年的居民存款增量。在刘起贵看来,去年房地产业的下滑也隐形造成居民资产价值的下跌,客观上增加居民的负债率,催生提前还贷意愿、打压消费信心。

“去年以来预期不好、信心不足的问题还没有根本性扭转,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和重视,加大力度加以改观。”黄先海说。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盲目加大货币投放反而会增加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今年的货币政策要稳健、精准,更重要的是疏通经络、打通流动阻碍。

比如要看到产业转型中的结构性差异。“其实新能源汽车、光伏、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投资积极性很高,而传统产业、低端产业受到贸易需求端萎缩的影响,投资意愿相对较低、企业转型意愿强烈。”刘起贵说,不宜收紧货币政策,而要创造低息环境抓住结构性转型的契机。

财政政策方面,一要继续保持地方专项债的增量和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二在保居民就业、提高工资性收入之余,可以考虑盘活资产性收入。“比如平稳有序发展房地产,以‘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带动股市行情,通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刺激居民的消费意愿,形成正循环。”刘起贵说。

稳外贸方面,3月外贸数据显示出口强劲增长,但海内外需求疲弱可能使得出口端继续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政府已打出稳外贸政策组合拳,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稳住对发达经济体出口的同时,引导企业深入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和东盟等区域市场。”陈兴说。

一季度的消费数据令人振奋,其他积极信号也在显现: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接触型服务业增长较快;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8%,贸易结构继续优化……经济复苏的齿轮正在越转越快。


关键词: